一张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图片显示了不同工资水平的男生睡前在思考什么:
月薪8万:要修改下周的发言稿。
月薪5万:要弄清楚团队效益不佳的根本原因。
月薪3万:必须在出差期间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月薪3千:思考成都和重庆哪一个是西部地区的首位城市。
月薪2千:刚刚给主播刷了1950元,是否能与她见面呢?
月薪1千:俄罗斯对北约持续表现强硬态度,这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和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月薪逐渐降低,人们关注的焦点离自己也越来越远,思考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毫无实际意义。
尽管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嘲讽和挖苦,但它其实传达了成人社会的残酷真相: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你在什么地方花费精力,就会在什么地方得到回报。
我记得之前有本书上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历史频道、维基百科……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人们,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提高。为什么?
虽然现在知识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是人们的认知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把时间都花在了“无用信息”上,导致了“功能性文盲”的出现。
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损耗效应”,即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分散的精力越多,你的执行力和意志力就越低,人生走下坡路的几率越大。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深度学习,避免被琐碎的事情所干扰,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执行力。
小时候,我常常羡慕那些天生聪明,做什么事情都不费劲的人,但是后来我才发现,勤奋和专注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天赋。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专注,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人民的名义》我想很多人都看过,周梅森是编剧。
他小时候在阅读完《巴尔扎克传》后,暗暗发誓:“长大后,我也要做中国的巴尔扎克。”
可惜命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高中毕业后,他成了一名矿工。
不过他的梦想他一直没有放弃,就算每天的工作又脏又累,但下班后,他却不像其他工友们一样闲聊、睡觉,而是将所有的空余时间留给了看书写作。
慢慢地,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他开始给报刊杂志投稿。
刚开始,基本上都是“退稿”,时间长了,就连邮递员也开始调侃他:”写的都是废稿”
但是他全然不顾旁人的冷言冷语,屡败屡战。
终于,他的文章一次次出现在了《新华日报》《雨刊》等刊物上。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真正聪明的人,只过1%的生活。过1%的生活,才会拥有99%的价值。
刘润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曾经一个演说家,和出版社签了出版书的合同,但是随着交稿的日期越来越近,他却因为俗事缠身,还没有开始,于是,他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订了往返纽约和东京的机票,在3000英尺的高空中,一路飞,一路写。
神奇的是等到他回到美国,书稿全部完成。
这波操作你就说厉害不?因为飞机上没有信号,他可以屏蔽一切干扰,不会被打断干扰。这场旅途是孤独的,但是也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心无旁骛的旅行。
通过上面这个演说家的故事,我们得出几个启发:
1、人人都需要一个“飞行模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能够做到不被喧嚣所惑,不受诱惑所扰,专心致志去做自己的事情,谁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2、我们还需要坚持“二八法则”,把80%的资源,集中到20%关键事物上,才能事半功倍。
3、给生活设一个“截止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你不逼自己一把,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优秀。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是熵增定律,它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熵的总量永远不会减少,只会增加或保持不变。
熵增定律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它。
比如说,我们把一张纸撕成碎片,然后把碎片扔到空气中,碎片就会随着空气的流动变得越来越分散,最终变成一个无序的状态。这个过程中,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
再比如说,我们把一杯热水放在桌子上,热水会逐渐变凉,这个过程中熵也在不断增加。这些例子告诉我们,熵增定律是一个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规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的事物总是趋向于无序和混乱。
还比如一间屋子,如果你不花时间打扫,那么屋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
这个世界总是趋于无须和混乱的,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刻意的去改变自己,让自己随着这个世界变的浮躁,混乱,请问能做成事情吗?
所以如果你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一天的时间,用上帝视角观察自己每天都在做什么,有多少时间是做有价值的事情?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米哥说淘客,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TaoKeShow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GSPIEgfFTrqQU0KaFbHlg